三国演义:他被评为五子良将之首,因一战成名,入选古今64名将!_张辽_曹操_孙权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1:17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提到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,他的结局可以说是五子良将中最为悲惨的。那么,五子良将中,谁又是最为强大的呢?今天,我们就来聊一聊五子良将之首——张辽。

名门之后

张辽,作为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著名将领,他的家世同样不容小觑。张辽的祖先曾是“马邑之谋”的策划者聂壹的后代,但为了避人耳目,家族改姓张。张辽少年时便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,曾一度担任郡吏。东汉末年,并州刺史丁原因看中了张辽的武力,于是召他为从事,派他带兵赴京都。何进得知后,也派张辽赴河北募兵,张辽征得了千余名士兵。然而,正当张辽完成募兵任务准备返回时,京中的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身亡,最终张辽所募之兵也被董卓所占。董卓死后,张辽投奔了吕布,担任骑都尉,这个职务可以看作是骑兵队长。后来,吕布被李傕与郭汜联手击败,张辽跟随吕布东逃至兖州,遇到曹操,被曹操的诚意打动,最终归降,担任了中郎将。

遇“明主”曹操

展开剩余76%

张辽的幸运,在于他遇到了曹操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,身为一名将领,即使再有卓越的能力,如果没有明主来为其保驾护航,依然是悲剧的。而像袁绍旗下的颜良、文丑等,尚未有所建树便命丧黄泉,遗憾终老。张辽虽然心怀忠义,但此前在丁原、董卓、吕布的帐下并未得到施展之地,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寄托理想与抱负的主君。直到遇见曹操,他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明主。许多人可能会疑惑,张辽曾为多位主君效力,那他如何谈得上忠义?这里我们需要理解忠义的不同含义。张辽的忠诚,更多的是忠于现实,忠于自己的抱负,他并非一味忠于个人信仰。相比那些如关羽、诸葛亮等忠于理想的忠义者,张辽代表的是另一种类型的忠义——忠于实际,忠于能够实现他理想的主君。与吕布那些背叛杀亲、为权力所驱使的人不同,张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忠诚与操守。因此,张辽的忠义也为世人所认可,成为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。

自从投身曹操阵营后,张辽便跟随曹操四处征战,南征北战,屡立赫赫战功。在与袁绍父子的对抗中,他立下了不少战功,也成为了曹操手下的柱石之一。他与关羽同为山西人,虽然两人在后来各自效力于不同的主公,但他们之间的友情依然深厚。特别是在曹操麾下时,张辽与关羽的关系尤为亲密,堪比兄弟,远胜过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。

合肥一战成名

赤壁之战后,合肥成了兵家必争之地,曹操决定派张辽驻守合肥,这也成就了张辽在历史上的一战成名。合肥之战共发生过五次,但由于篇幅问题,本文将重点讲述其中的第二次战役。公元214年五月,孙权进攻皖城,张辽得知消息后,立刻返程赶回合肥防御,并立即向曹操报信。此时,曹操正在率大军征讨汉中,无法及时调兵支援合肥。于是,曹操密函命令,指示“若孙权进攻,张、李将军出战;乐将军守,护军勿得参与”。张辽与李典商定作战方案,决定采取“先战后守”的策略。

当晚,张辽从军中挑选出八百名精锐组成敢死队,并且大宴士兵,鼓舞士气。第二天,天未亮时,张辽披上重甲,带领队伍突袭东吴阵营。当他见到东吴的指挥旗时,大声呼喊:“张辽来也!”他如猛虎下山,奋力杀向敌阵,斩杀数十名敌军,连杀两员东吴大将,直接冲向孙权的指挥旗,东吴禁卫军司令陈武战死,大将徐盛也受了重伤,失去了手中的长矛。孙权大惊失色,在混乱中无力应对,只能退守山顶,举戟自卫。此战之后,东吴大军被张辽的凶猛攻势震慑,士气大乱,孙权在围攻合肥十多日后,不得不撤军。撤退时,张辽乘胜追击,带领八百精锐突击敌阵,几乎击败了孙权的十万大军,甚至险些俘虏孙权。至此,张辽名声大噪,成为了一代名将。

英勇的结局

曹操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将才,实属幸运。然而,张辽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。后来的战斗中,张辽因伤势未愈,仍然坚持上阵,最终在一次战斗中腰部中箭,虽回家修养,但不久后因病去世。如此一代名将,就这样英年早逝,令人惋惜。最终,张辽被列入《古今六十四名将》,成为历史的伟大象征,死得其所,名垂千古。

张辽的故事,正如一段英雄的传奇,他的忠诚与勇敢,永远铭刻在三国的史册之中。

发布于:天津市